基地 SITE:乌镇(浙江)
客户 CLIENT:乌镇镇政府
规模 SIZE:
主题 SCHEME:城市主义/城市更新
合作 COLLABORATORS:
中国生态城市研究院
筑土国际
互联网时代下,新的社会背景与城市形态正在逐渐形成。但服务这种模式而制定的城市设计似乎还在犹豫。基于通用城市规划模型——通常由传统基础设施——规则网格——绿色枢纽和一系列独立地块定义的方法开始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需求和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
“未来协同集群”项目让我们有机会探讨面向未来的"协同集群"的规划模型。鉴于我们的生活方式、办公方式和与自然的关系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各种依托信息化而衍生的新兴产业对未来的经济进程的影响越来越大。以较小尺度区域的新型空间诉求为基础,自下而上向整体延伸的规划模式允许我们思考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化逻辑。
项目所处的语境在浙江乌镇,旨在为古老的文化遗产注入未来的视野。当我们思考新的待规划的区域,是否能挑战通用的城市规划模式,自下而上以场景和类型为基础,尝试为新语境提供新的生活、工作和社交空间形式来满足未来不断变化的需求?
这个项目的核心问题是:创新产业的(城市主义)规划本身如何具有创新性?服务对象的改变如何体现在规划设计中?与一般的城市规划模型不同,我们的设计不是由道路网络或建筑指标图形化驱动的。相反,现有的地形、绿化和水系统定义了城市类型及其组织,从而在这里形成一种结合城乡品质的新型城市肌理。受现状语境水网密布的独特地理特性启发我们将组团划分地更加生动有机,集群内每个组团都有突出其项目定义的特定开放空间类型以及建筑类型,与此同时在整体的不同区域内,均匀的保持着类型多样性,以赋予其高度的适应能力。
云端组团:云端组团的特色是带有类似山丘的景观露台的建筑。这些露台将为学术活动提供户外、充满活力的空间。该组团内部还将包括一个生物过滤系统,建筑物的大屋顶区域将成为雨水花园,过滤水并将其收集在地下储水罐和滞留池中。该组团将通过人行道和自行车道网络连接到实验室集群;
企业总部组团:位于滨水驳岸,它将利用场地的条件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有可以综合利用的建筑露台、屋顶和滨水空间。为创新工作者们更多灵活自主的工作选择;
会议组团:该组团的中心区域将是一个高架的圆形体量,让会议中心在不同层级上都极具活力和渗透性;
公共组团:利用原有街巷肌理,增加渗透性强的公共建筑和配套设施,将现有空间更新为活力更强更具渗透性的混合社区,新建建筑会伸入水中也会从原有建筑里生长出来。所有集群都将是无车化的,每个组团规模确保可以在十分钟内到达其中的任何地方。它们将通过自动驾驶汽车的智能移动网络与水路交通和周边街区相连。整个城区则由水网,古镇,步行接到等一系列文化遗产的集群定义,将产生一个激发创新想法的动态并且可随时调整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