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OLDSTREET地区的历史城市形态肌理,我们能看到城市“生活”枢纽是如何随着时间演变的,区块儿内部虽各有变化,但大多巨型街区的尺寸和形状却相对稳定。我们注意到在有些大尺度的区块范围内,建筑类型相对稳定。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判断区域肌理的演变受到了街区尺寸的限制。我们试图从类型学出发,探讨一种激活这种大尺度街区潜力的可能性。放大到街道视角,我们能看到街道两侧展现出不同的语境。我们在南侧能看到一系列的深街区构成了连续的街道正面,并且建筑已经包含了一定程度的混用整合,比如底部的商业和楼上的工作或居住空间。而北侧则有“板楼”或“塔楼”的类型打破了连续的东西向节奏,展现出分层的环境,但是却只作为单一的居住功能,形成一种线性的街区形态。
我们的出发点是通过引入简单重复的深街区用地划分,利用类型的智慧性去打造多样的邻里街区,从而让邻里生活摆脱“线性”的枷锁。这样做能有效激活我们关注区域的微观流动性,扩展这个街区的南北向延伸。从根本上说,整个街区可以基于单一类型学的不同类型衍生的和形态学起点来构建。所以我们开始设置一种标准类型,将它灵活地改变。尺寸对于灵活性很重要,我们认为 45m x 50m的尺度可让建筑物更好的适应工作和生活空间之间的转换。同时,我们通过在楼板中间引入中庭,让“行为”的深度可以更不受限。
另一个语境中,伦敦老街本就集中了很多中小型的初创科技公司,我们需要继续引入为这些小公司服务的小型重复类型,与此同时通过引入大尺度的主导建筑类型以吸引大型的国际业务。
然而,我们还需要考虑这种复杂性和大体积建筑带来的挑战,即关联和管理建筑物内的微观流动性,在这种情况下,中庭系统或者分庭系统成为实现内部通透性的一种方式。逐渐地,建筑底层甚至更高层的内部空间开始与外部环境融合。我们从里到外观察建筑物时,可以发现不同形式的内部空隙提供了不同的表演空间和各种规划可能性。
整体构建街区开始作为一个与更广泛区域相关的空间,更雄心勃勃的工作空间集合。这个目标不是通过部分翻新来实现,而是通过强势的物理干预来实现。所以我们强调引入能够同时适应生活和工作的类型学,为了带来更协同和更混合的环境,我们不再从两极分化的类型开始,而是着眼于简单、灵活和适应任何用户的建筑尺寸。同时,我们需要通过引入高层住宅塔楼来提高该地区的密度和容量。 因此,我们探索了一套建筑高度分布的可能性。将塔楼放在中间,其原因一方面是为了避免给街道蒙上阴影,另一个目的是激发人流,塔可以被视为一个地标,因为它开始暗示运动的方向,而一些地块周边的次级街道或者低矮建筑却不能做到这一点。塔楼的中心位置是运动的驱动力,并且允许我们构建更宽敞清晰的空间,从而创建运动的层次结构。
这个巨型街区不应该是单一功能导向的。我们可以看到,类型的多样性赋予了不同的规划可能性,例如大型商业的深块建筑和能容纳居住功能的塔楼。此外,街区内的交通组织也从城市快速道路转变为街区内的步行街,可以有效的增加大型交通枢纽与社区生活之间的缓冲,这允许更多的当地活动在社区的尺度上进行。放大到建筑内部,中庭可以被我们视为第三空间的转译,它是对不同方案可能性的补充。它让整合可以不光在建筑外部实现,还能让行为和渗透不受建筑尺寸的限制,而是从底层的共享设施开始向上传导。这有助于加强单一平面布局所不能达到的协同作用。基于类型学的区域更新方法,能保障提案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可以针对不同的场景进行潜在的调整。即使在基本重复的结构中,仍然保留了可以引入更大的建筑实体作为街区主导用户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