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 SITE:嘉善(浙江)
客户 CLIENT:嘉善县政府
规模 SIZE:4000㎡
主题 SCHEME:城市更新+零炭科研办公
合作 COLLABORATORS:
中国生态城市研究院
筑土国际
在中国长三角地区,农田与河网交织,而这里的建筑与村落从独特的水网系统与历史演进中生长而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得天独厚的村庄将转而为新的时代与新的人群服务。这里将进行再次的开发和改造,将会成为一座集办公、科研、展示、生活于一体的“科创零碳聚落”,吸引来自城市的科学家成为这里的“新村民”。
“竹小汇”村现存由大量的农民自主建设住宅类型构成,建筑单体的尺寸大都为7Mx12M的小型单体。我们一方面要基于现有条件,保留宝贵自然资源的前提下打造满足未来科创办公和展示诉求的建筑空间,一方面要通过一系列的设计干预来实现全村零炭化。这要求我们从项目伊始便与各个领域的专家团队合作,将碳中和与减排技术渗透到各个环节。
我们首先要做到碳减排,因此在前期调研时便详细标记了建筑物的质量以及可被回收的建筑材料,我们称之为“宝藏遗产”,同时记录下当地村民生活中的“智慧”,比如自家门前的小型耕地,种植可满足自家使用的作物,用废旧砖瓦搭建的围墙,遮挡强烈日光的花拼格栅以及半开放的顶棚等等。保留这些让我们有能力最小化拆除建筑所带来的的碳排放。另一方面,我们充分利用“历史”以及村民的智慧,完全尊重原有村落随时间自由上涨起来的建筑布局,这一布局凝聚了当地村民随时间推移对交通,私密性,亲密性,通风,采光等一系列因素的智慧的考量。由此得到的建筑布局具有卓越的庭院系统和通风效能,在炎热月份有效降低庭院和室内温度。再加上一系列的新技术的强势加入,在减排的同时做到最大化吸收,最终打造真正意义上的零碳聚落。
按照原有的建筑尺度与街巷肌理。我们将聚落划分为三组“建筑细胞”:即提取原有的建筑外轮廓,贯通原本分隔的建筑首层,对二层及三层的空间进行局部挑空,为未来提供灵活可变的空间样本,也能够让它随需求的变化而转换他在科创聚落中的类型角色,自如应对众多利益相关者未来的不确定性。建筑被分成公共属性的科创展览馆,及服务企业的展览、研发的创意办公三种属性。但对于空间功能的界定,我们更倾向于模糊的提供具有更多空间可能的场所。聚落最北端的“建筑细胞”是一组由户外廊架与室内建筑空间,有较大的线性开敞空间、能满足展示、展览等灵活空间需求的建筑。聚落中间及最南端的“细胞”是面向科研院所设计的科研办公空间,各个独立的房子通过首层打通及二层平台的方式连接起来,单个面积在300-500平米不等,不同科研院所可根据自身需求灵活组合,以满足未来的多种可能。“建筑细胞”间设置了生态洼地,是连接东侧湖荡和西侧田地的生态渗透的廊道。建筑细胞之间通过走廊、开放平台联通,提供给科创工作者穿行、驻足、交互的平台,也在滨湖与农田间创造更好的视野导向与独一无二的活力办公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