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 SITE:伦敦 LONDON OLDSTREET(UK)
客户 CLIENT:RIBA (皇家建筑师协会)
规模 SIZE:150000㎡
主题 SCHEME:URBAN MEGA-STRUCTURE 城市巨构
合作 COLLABORATORS: 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A建筑联盟)
“居住在怎样的社区里?”是当今社会城市居民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下,所谓技术的进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让城市变得越发冰冷。“智慧城市”的概念被反复提及然而却仅仅以技术为导向,让它的前景和“智慧性”变的让人担忧。我们尝试从类型学和形态学出发,探讨空间本身的智慧性!公园,事件场所,居住,办公,剧院,展馆,研究性建筑,以及相应的商服空间,这些存在于居民脑海中的众多“利益相关者”,有没有可能同时在一个社区里定居,并且在城市中心区域,以极度集约的形式出现,成为我们要探讨的内容。更为重要的,曾经我们更多的从技术角度去看待建筑生命周期的概念,但是1960s兴于日本的新陈代谢建筑运动已经向我们证明技术导向的局限性。那么有没有可能从类型角度出发,探讨“空间的智慧性”,以期待它在不可预期的未来有可期的表现?
形态学上的丰富组合创造出不同气质的空间类型,比起相对独立的罗列,无论是在楼板的通透性,灵活性,还是空间的组成和再重组性上,互相连接并整合的形态学视角赋予了新整体空间上无限的可能。基于此我们可以引入不同的建筑类型,来适应当下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城市密度,流线,空间尺度等方面的诉求
根据引入的多样建筑类型对交通流线的要求,以及场地内部与周边城市语境对话所形成的“力场”,我们预设了多个“干扰点”来对场地及周边进行模拟电磁感应运算,通过赋予这些干扰点不同的磁场属性(点状磁场,旋转磁场),得出多个磁感线的肌理,挑选出相对优化的结果并进行叠加,指导对场地进行多层次移动性的优化设计。
新的城市巨构由一个作为“整合者”的平台型整合建筑,以及坐落在平台之上的多种形态和类型的塔楼组成,平台建筑在地面层最小化接触面积,预留出大量的城市空间作为广场,庭院,临时展览空间等等,作为该区域未来叙事空间的使用和扩展。
平台上则是一个结合了商业服务的空中公园,与地面层建立直接的联系。中间部分通过整合的空间来容纳展览,画廊,教育,运动等属性的内容。塔楼部分呈现出来的多样的形态,赋予了他们空间上的智慧性,有能力承载居住,办公,商业,剧场,研究等“用户”的进驻,并随时调整彼此的关系。